青岛老表匠收藏品上交国家 老表个个跑的精准

时间:2024-05-04 09:29:17来源:安徽气象影视网 作者:关于我们

 薛文泉夫妇(左)接过捐献证书。青岛 刘海涛 摄

 薛文泉部分藏品。老表老表 刘海涛 摄

  7月14日上午,匠收精准78岁高龄的藏品青岛手表藏家薛文泉老先生将自己40年的精心收藏——1500个品种的手表与钟表捐献给市民俗博物馆,了却自己多年心愿。上交这也是青岛民俗博物馆开馆20年来首次正式接收市民捐赠。7月14日,老表老表这些跟随了薛老40年的匠收精准收藏在民俗博物馆二楼一字排开,依旧亮光闪闪,藏品可见主人珍藏时的上交用心。

  老朽的青岛物件,在他手里总能焕发青春

  表类收藏是老表老表薛文泉的一大嗜好,这与他身为修表师傅的匠收精准工作密不可分。薛文泉大半辈子都在与表打交道。藏品他的上交父亲就是一个修表匠,薛文泉子承父业,打小就对钟表有特殊的感情。修表之余,老先生爱逛旧货市场,他经常在老沧口和许多区市的二手货摊流连,专挑那些不能跑的老手表和老钟表,这些老朽的物件,在他手里总能焕发青春,重新走得精准。那一股子化腐朽为神奇的成就感,也是薛老爱上钟表收藏的重要原因。

  “这1500件钟表,别看有的年岁近60年了,每一块都走得很准。”薛老说起他的表类收藏如数家珍:“上海手表厂的第一批产品叫‘581’、天津手表厂的是‘五一牌’,还有青岛的‘青岛牌’,这三个手表厂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前后建厂,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牌子。”薛文泉猜测,上海产的第一批手表之所以叫“581”,极可能代表的是1958年1月份首批出产的日期。“每个厂子出的手表型号后来都几经变化,我这里都收得齐全。”薛文泉的收藏中除了囊括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产的100多个不同型号的闹钟,其余的全部是各种型号的手表,其中最早的就数“上、青、天”这三家的款型。对这些表,薛老说得出每一种款式与商标的细微变化。民俗博物馆馆长石建民说,老先生的这些看似老掉牙值不了多少钱的手表,其实就是国产轻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难得的文物,这也是民俗博物馆决定接收并永久收藏它们的原因。

  上油上弦,从早到晚他的心思全在表上

  让民俗博物馆馆长石建民感动的是,确定要捐赠后,老人家重新清点了这些藏品,发现原先的1500个品种不知何时少了几种。于是他和老伴又自掏腰包,四处搜寻筹措,硬是补齐了藏品。薛老这才放心地将1500个品种的完整收藏全部捐出。14日的捐赠仪式上,薛老接过荣誉证书时表情郑重:“不瞒你说,之前曾有一个私人藏家来找我,愿意出高价钱收购这些藏品,我没同意。”薛文泉说,其实他跟老伴老早就有一个心愿:要把这些藏品捐出去,发挥一点作用。

  说起这些藏品,老伴的笑容中有几许无奈。三年前曾有媒体到薛老家,亲眼见他从床底下拿出100多个钟表,还有10大盒手表,都不重样。老伴更是告诉记者,每天吃过早饭,薛老就开始摆弄这些表,上油上弦,午饭后继续干,有时两人都在家,却说不上几句话,薛文泉的心思全都在表上。

  民俗博物馆将辟专门展厅陈列藏品

  薛文泉也不主张把这些藏品传给孩子们:“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也都应该自力更生,不能靠老一辈的这点东西过活。他说,几年来我跟老伴最大的心愿就是给这些宝贝找一个可靠的地方归置,让有兴趣的同好,都能看到它们,欣赏谈论它们,这比我一个人在家守着更让人高兴。”他指着馆长石建民坦言,这位没架子的馆长让他觉得找对了地方:“你看这些盒子,是为每块手表定制的,石馆长做事很细致。”

  薛文泉还做出保证,在有生之年,自己就是这些手表和钟表的义务维修工,随时待命,到民俗博物馆来对它们进行保养和修理:“以目前我对它们的维护,我敢保证,十年二十年,这些表都出不了问题。”薛老语气中透着满意和自信。而石建民也在一旁急着表态:“民俗博物馆(天后宫)将辟出专门展厅,陈列这批藏品,之前还会对这批藏品进行更为系统地梳理,像对待文物那样一一编号再做密封处理。”而捐赠者薛文泉的名字,也会出现在展厅里。(记者 李 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