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创新”,连南非遗“瑶经济”崛起进行时 丨连南“瑶经济”专题报道③

时间:2024-04-28 23:43:59来源:安徽气象影视网 作者:行业动态

“匠心+创新”,匠心济崛经济连南非遗“瑶经济”崛起进行时 丨连南“瑶经济”专题报道③_南方+_南方plus

以文促旅,以旅兴文。非遗在文旅融合的瑶经背景下,非遗经济正在崛起。起进近年来,丨连连南瑶族自治县聚焦传承活化非遗文化,南瑶探索“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特色街区”等多种打开方式,专题盘活非遗“瑶经济”,报道用非遗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匠心济崛经济让璀璨的创新连南瑶族非遗文化成为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绣”美乡村——瑶族服饰刺绣

连南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自己专属的非遗“服饰语言”。千百年来,瑶经精湛的瑶族服饰工艺和独特的刺绣风格被勤劳的瑶族绣娘代代传承至今,是记录瑶族文化变迁的“活化石”。

连南瑶族服饰刺绣于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南被授予了“广东瑶绣之乡”“中国瑶族刺绣艺术之乡”等荣誉。连南瑶族自治县文化馆非遗股股长朱志科介绍,目前连南共有12名瑶族服饰刺绣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县级各5名。

 正在绣花的房伟艳,受访者供图。

正在绣花的房伟艳,受访者供图。

从大坪镇走出来的连南瑶族刺绣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伟艳瑶族刺绣工艺坊创始人房伟艳,关注到了当地的留守妇女问题。为此,工艺坊坚持联农带农,以向留守妇女下订单的模式,从大坪镇辐射至全县八排,带动近千名瑶族妇女灵活就业。

房伟艳自6岁起便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瑶绣针法,随后师从两位瑶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并积极参与各类培训,作品集百家之所长。据介绍,连南瑶族服饰有排瑶和过山瑶、平装和盛装之分,制作方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她均有所涉猎。

此外,房伟艳坚持开展培训,帮助当地妇女学习刺绣手艺,累计培养瑶绣人员千人以上。“作为传承人,我们要把重担扛起来。不管是我们大坪还是其他地方,都要把瑶绣传承下去。”实际上,像房伟艳这样深耕产业的传承者还有很多。朱志科表示,目前全县以瑶绣为职业的绣娘共900余人,瑶绣产品总产值从2016年的25万元增长到2022年超1000万元,绣娘人年均收入达2-4万元,闯出了一条“瑶经济”致富的新路子。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除了传承传统技艺外,房伟艳等非遗传承人还将传统瑶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设计开发生活用品、家居用品、服饰鞋包、装饰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将连南瑶族传统文化带到更多年轻人身边,以创新为“瑶经济”振兴赋能。

据统计,全县目前共开发系列瑶族刺绣文创产品达55种、63000件,产品持续走俏国内外市场。房伟艳迫不及待地向记者介绍了自己还在申请专利的新作,“这件作品结合了云上田园、稻田鱼、茶叶等元素,用刺绣讲述我眼中的连南特色产业振兴故事。”

火树“银”花——瑶族银饰

古老神秘的瑶族文化让连南闻名于世,不断吸引着各地游人慕名前来。其中,精美瑰丽的瑶族银饰便是其中一张亮眼名片,也是许多游客首选的伴手礼之一。

瑶族银饰制作技艺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并于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桃花红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大打十斤是少数精通瑶族银饰制作的民间银匠,至今已制作持有瑶族银饰制品1000多件,曾多次将瑶族银饰带到各地参展。

 唐大打十斤正在制作银耳环。

唐大打十斤正在制作银耳环。

如今,瑶族银饰不仅是连南瑶族在婚礼、庆典等重大场合必须佩戴的饰品,也是“瑶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今年3月,唐大打十斤作为连南省级非遗项目瑶族银饰制作技艺代表,与东莞莞香尚正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2023非遗品牌大会”非遗品牌项目合作集中对口签约仪式,进一步扩大连南瑶族非遗品牌传播效益。

唐大打十斤介绍,目前公司主要客户群体以本地为主,同时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与外地企业达成对口签约,年销售额能达到100-200万元。据了解,公司与连南3个非遗工作站开展合作,带动辐射周边村民,让他们能以承接订单制作的形式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每人每月可增收400-800元不等。

由于制作瑶族银饰的原材料昂贵、工艺复杂、学徒时间长、制作耗时等原因,瑶族银饰在传承方面曾一度面临困境。“我们每年都要搞培训,每年都会进学校、进社区、下乡。”近年来,唐大打十斤为首的制银工匠探索“非遗+研学”路径,持续开展相关培训研学活动,让传统非遗持续发光发热。

除了针对本地市场推出的传统银饰外,唐大打十斤还在不断探索研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创新银饰产品。从将银饰与陶瓷结合诞生的银制茶具,到瑶族元素的桌面装饰、改良首饰、大型装饰,瑶族银饰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的“打开方式”日益多元化。“本地市场有限,产品也基本上已经成熟,所以想通过研发现代产品开拓外界的市场。”唐大打十斤说。

“鼓”舞人心——瑶族长鼓

瑶族长鼓是连南瑶族用于民族舞蹈表演及伴奏的主要道具,贯穿于民族节日盘王节“耍歌堂”等活动中。如今,走在连南的大街小巷,瑶族长鼓形状的灯饰随处可见,瑶族长鼓可谓融入了连南瑶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长鼓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让更多人听到瑶族的“好声音”,也是擦亮了连南的“瑶经济”招牌,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更加富足。

 唐买社吊在检查长鼓音色。

唐买社吊在检查长鼓音色。

制模、镂空、修整、油漆……瑶族长鼓制作需要纯手工完成,步骤繁多,对体力要求非常高,且每一步都需要耐心打磨。瑶族长鼓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名瑶工艺坊创始人唐买社吊告诉记者,因为家学渊源,自己从小就对父亲从事的长鼓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晃就坚持了数十余载。

通过多年学习,唐买社吊在瑶族长鼓制作方面有了自己的理念。他从在大城市深受年轻人追捧的非洲鼓中受到启发,制作出敲打起来声音清脆、可调音的长鼓。从创办作坊至今,唐买社吊已制作、销售瑶族长鼓5000多个、瑶族花鼓2000多个、排瑶手鼓500多个。

唐买社吊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在广州从事传媒行业,最终还是选择带着传媒人的思路和对梦想的追寻回到了连南,立志将瑶族长鼓传播出去。“年轻人非常重要,长鼓的传承离不开人才的输入。”

“其实跟传统长鼓是一模一样的,相当于用现在的理念去解说有历史的东西。”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和喜爱瑶族长鼓制作,唐买社吊开发了微缩版瑶族长鼓研学产品。孩子们可以通过组装和在鼓身填色,制作出专属于自己的长鼓。

此外,结合“非遗+文创”的思路,唐买社吊还创新研发了以长鼓为灵感的文创系列产品。用沉香、玉石等多种文玩材质制作的长鼓形手串,让没有传统长鼓表演或收藏需求的年轻一代也能以较低的门槛入门瑶族长鼓,体验连南瑶族文化的魅力。

【记者】魏钰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