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博物馆上演“外科风云” 292件青铜器接受“手术”

时间:2024-05-04 14:51:12来源:安徽气象影视网 作者:产品中心

  白大褂、外科风云3M口罩、青岛青铜器接胶皮手套;洁牙机、博物手术刀、馆上打磨机、演件毛笔、受手术板刷;丙酮、外科风云酒精、青岛青铜器接漆片、博物环氧树脂和矿物颜料……所有器械用具就位,馆上即将开启一台特殊的演件外科“手术”。

  5月9日上午9点,受手术市博物馆三楼的外科风云一间实验室,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与青岛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组成的青岛青铜器接七人“治疗组”结束“会诊”,已进入专注的博物工作状态。在这间市博物馆新开辟的青铜器手术室,现场的寂静不时被阵阵低沉的嗡嗡声击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精与锈蚀剥落的金属气味。292件馆藏青铜器逐一接受修复术,一场青铜版的“外科风云”正在上演。

  这项始于去年八月份的修复项目,是市博物馆继书画修复之后,开启的一项新的专项修复治疗工作。市博物馆文保部的张海燕告诉记者,在市博物馆神秘的文物仓储中,共有超过700件国家三级以上青铜文物,此次进行修复“手术”的“病号”就是从中挑选出的“危重患者”,共计292件,而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有66件。

  随着6月份预订完成修复时间的临近,修复工作已进入越来越艰难的关卡——即将迎来终极大BOSS。记者昨日在等待手术的文物展架上见到了这位体型略显庞大的“重症患者”——国家一级文物双螭耳铜盘。铜盘的一足已经完全断裂,现出一处较大的锈蚀孔洞,专家们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的疑难杂症,必须拿出一个成熟的可执行方案方可手术,他们将把这台最难的手术留到最后。

  此时张海燕正在用洁牙机为手中的一件商兽面纹铜爵做清洗,去除其表面附着的杂质,以及部分锈蚀,就像热播剧《外科风云》中可怕的耐药菌珠感染,张海燕告诉记者,这些青铜器上的铜锈,如果不及时清理,也会造成大面积的病毒传染。“而这些锈斑的清除,也绝不是越干净越好。”她说。清理的力度和程度,也考验修复者的细致和耐心。她曾于2004年在北京参加了中意两国共同组织的青铜文物修复专业培训。相对于短期见效的化学制剂清洗,她更倾向于使用洁牙机、手术刀等器械的物理清洗,虽费力费时,却对文物日后的长久保存更有利。

  用环氧树脂对一件铜豆的外缘做修补,又用打磨机稍作抛光之后,张海燕的同事张秋艳终于有时间回答记者的问题:“对于我这个初学者而言,最难的部分恐怕还是上色了。“桌上与各种器具混杂的两只形状各异的调色板,让“手术室”多了几分画室的艺术气息。来自省文保修复中心的王彦霖正在为一件战国乳钉纹铜豆上色,用小号的毛笔将矿物颜料盒中的不同颜色在调色板上混合,再在餐巾纸上试色,然后运笔于青铜的质地之上,俨然在进行艺术创作,“每一件青铜器的表面着色都不尽相同,你会发现不同的表层之间,色彩的细微变化,比如,这只铜豆的底色就有些偏红……”王彦霖丰富的修复经验让两位市博的工作人员钦佩不已,“单就上色来说,全凭感觉和个人审美,如果说对修复者有什么基本要求的话,首先是要喜欢做,其次恐怕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艺术审美趣味了。”张海燕说。

  链接:青岛将开启平度和黄岛两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站

  记者9日从市文物局获悉,青岛将在山东省文物局和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指导下,分别在黄岛区博物馆和平度市博物馆设立两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站。工作站的建立将突显青岛地域文物科技保护特色,形成区域性的文物保护中心。

  据了解,平度市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平度市博物馆所辖的天柱山魏碑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碑文书法造诣闻名全国。馆藏的“汉王舍人碑”呈现了东汉隶书的日臻纯熟;大泽山,其石刻上启宋代,下至民国,约300多处,有秦元似、龙文明、刘墉、郑板桥、何凌汉和李笑山等人的刻石,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有“天然的古代书法艺术博物馆”之誉。黄岛区,其博物馆馆藏的漆器及青铜器则具有较高的艺术、科学、历史价值,是近年来青岛地区少见的高规格出土文物。

  目前,两处博物馆分别依托地域文物优势,正在进行修复工作站的筹备工作。未来将承接国家、省级重大文博科研课题及项目,同时引进文物修复、复仿制、藏品环境保护、监测系统等文物科技保护相关专业设备设施,加强和补充专业技术力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