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疆当老师:愿如胡杨,扎根边疆

时间:2024-04-29 15:55:11来源:安徽气象影视网 作者:关于我们

我在新疆当老师:愿如胡杨,扎根边疆扎根边疆_南方+_南方plus

受访者供图

天山珠水,手足情深。胡杨

距离广东超5000公里的扎根边疆新疆喀什地区,在历史上是新疆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枢纽,也是当老古丝绸之路重镇,堪称中国西部最边陲的师愿城市。

志合者,胡杨不以山海为远。从南粤大地到南疆大地,一群广东援疆教师跨越山海,宛如扎根大漠边陲的胡杨树。他们投身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扛起了教育援疆的重任。他们以“有料”的课堂和“有爱”的态度,助力智力援疆、文化润疆的“施工图”变成“实景画”,把教育援疆打造成促进团结、凝聚人心的工程。

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帮助新疆建强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是广东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大使命,为推动文化润疆、智力援疆、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广东省选派援疆支教老师1159名(含深圳市),分别进驻对口支援的伽师县、疏附县、兵团三师图木舒克市、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中小学校(含职业学校)和喀什大学、喀什技师学院支教,形成了“全链帮扶、全面对口、全方位推进”的教育援疆工作新格局。

桃李天下,润物无声。又是一年教师节,今年教师节主题是“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近广东援疆教师,听听他们的援疆梦、强国梦。

飞越关山,只为把语文课上得精彩

开学后,沉寂了一个暑假的疏附县第三中学校园,迎来朗朗的书声。在八年级(8)班的语文课上,提问互动的气氛十分活跃。这是从广州来的援疆教师姚春霞授课的班级。姚春霞既是疏附县第三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担任学校副校长。

援疆之前,姚春霞有两段到新疆培训当地师生的短暂经历。壮观的戈壁滩、金灿灿的胡杨林、淳朴的孩子,在她心中播下援疆的种子。今年初,在听到广东招募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的通知后,拥有近20年教龄的她,主动请缨“出战”。

姚春霞曾在疏附县调研,发现当地乡镇学校的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相对薄弱。上好语文课,便是她的初心。短短一学期,她把语文课讲“活”了,让这群新疆少年发现讲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魅力。

“在金色的沙漠之舟,是缘分的牵引;让粤疆师生的友谊和爱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灵开出了美丽的花……”到新疆后,姚春霞用一首原创诗歌开启第一堂课。此情此景,学生历历在目。“原来文字还可以运用得这么生动!”这首诗打动了学生祖丽皮耶。她说,现在语文课十分精彩,老师把课文讲出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前写作对我来说很困难,在老师讲解后,我懂得写作要有环境描写,还要提高立意。”她补充。

语言的魅力,不止于课堂,更在生活。“朗诵是让学生训练好表达思维的方法。”姚春霞说,在担任学校语言艺术社团指导老师后,重点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和朗读感情。

“朗诵要带入强烈的情感,让人身临其境。”在姚春霞引导下,学生谢依达加入语言艺术社团。她回忆,上学期同学们认真排练《黄河颂》的朗诵,老师细心讲清楚故事背景,并逐句引导,纠正大家的发音误区。“当时我就想,有老师的指导,肯定能拿到好成绩。”谢依达自信说道。

经过紧锣密鼓训练,这群孩子在疏附县诵读比赛获一等奖,并且在喀什地区2023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决赛获三等奖。目前,诵读作品《黄河颂》正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比赛。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扎根这片土地后,姚春霞多次进行示范课直播、课程交流展示、“送教下乡”,她主持课题作为疏附县教育系统唯一一个通过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校为本”小课题研究评审,指导两名疏附三中的新教师被评为喀什地区“教坛新秀”。作为广州市黄埔区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她,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把讲台开拓到教室之外,开启更广泛的教育帮扶。“这里许多孩子有创意,我想把语文课上得更生动丰富,也帮助当地培育更多优秀教师。”她说。

兵团校园,上演着“放牛班的春天”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东莞来的音乐教师刘振华近期忙着准备新课程。这学期,他计划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进课堂,让音乐课变成让孩子们身心愉悦的“小型演唱会”。

年过五十,从教三十余载的他两度援疆。“语言到不了的地方,音乐可以。”这一理念,贯穿他的教学工作。2021年9月,刘振华来到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3团中学,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最初,学校的音乐教育让他颇为头疼。“老师虽全情投入,讲解音乐知识,但学生反应平淡。”刘振华说,语言障碍影响了师生课堂互动。于是,他改变教学策略,不讲音乐欣赏和技巧,把音乐课改为小型演唱会。

从东莞到第三师图木舒克,跨越千里,上演着教育援疆版的“放牛班的春天”。53团中学一直想将鼓号队组建落地,奈何专业师资和“软硬件”设施不足。而刘振华自1994年起便在校园组建鼓号队,经验丰富。到了学校后,他下决心把广东的音乐教育经验在这里落地生根。学校没有规范的鼓号队乐谱,他便联系广东省少先队工作委员会提供乐谱,再经过悉心指导,大家期待许久的鼓号队终于组成落地。

这支鼓号队融合了汉族和维吾尔族的学生。一开始,孩子们配合度不高。刘振华便跟大家说,要心往一处想,才能演奏出动听的乐曲。“以前一个曲子练习一个学期都没成功。在刘老师指导下,大家配合得很好,鼓号队能在校园里演出了。”团队里的学生伊莉姆努尔说。

由于经验丰富,刘振华常受邀到其他学校做培训。去年5月,他到三师41团草湖粵兵学校,指导学生排练合唱,将一支普通话不标准、音高不准确的合唱团,实现了配合协调、演唱节奏整齐的蜕变。

教学过程中,刘振华也发现,这里的孩子喜爱岭南文化。一直以来,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由东莞牵头帮扶。东莞麒麟舞这项岭南非遗,在援疆教师引导下,逐渐在学生中流传开。到53团中学后,他也承担了麒麟舞教学的工作。他回忆,2022年校园元旦晚会,维吾尔族少年们把麒麟舞跳得虎虎生风,少女们在旁边跳着优美的民族舞蹈,令他印象深刻。“让少数民族的孩子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文化润疆的成果。”他感慨。

2022年12月,一年半的援疆支教工作结束。但刘振华选择继续扎根南疆大地,因为这里让他找到了教学上的成就感。于是,今年2月,他继续参与了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援疆工作。这一次,他带上了同为教师的妻子共同扎根。“让孩子们爱上了音乐,在音乐中传递积极的能量,这让我感到自豪。”他说。

民族交往,在融入孩子们中实现

开学后,从佛山到伽师县第二小学的援疆教师王雁燕忙碌了起来。最近,学校的年轻教师要参加公开课,英语教学经验丰富的王雁燕既是评委,又是参与指导的前辈。“放轻松,用英语把伽师和民族交往的好故事娓娓道来,才能打动大家。”比赛前,她向参赛教师叮嘱道。

2021年9月、2023年2月,王雁燕分别成为首批、第二批“组团式”广东援疆驻伽师支教团一员,并到伽师县第二小学工作,如今已有两年。“融”字一直贯穿她的工作和生活。“要真正融入孩子、融入新疆,和大家打成一片,才能把工作做好。”

初到伽师,王雁燕发现英语学科地位相对边缘,有的英语专业师范生更愿意从事语文、数学、音乐的教学工作。这种落差,让她更坚定援疆的初心:把“小学英语”建设成受重视、受欢迎的学科。

“仅靠说教是没用的。要把英语融入孩子和老师们熟悉和喜爱的历史文化,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为此,王雁燕将英语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创建“中华文化进课程”特色科组。“例如,我会用英语向孩子介绍中国传统‘六艺’,让他们明白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渐渐的,孩子们也逐渐喜欢上英语课。她指导学生创作诗歌“My Chinese Dream”及情景剧“The Fox and the tiger”(《狐假虎威》),参加喀什地区第一届小学生才艺大赛,均获一等奖。

真正让王雁燕感到自己融入孩子们的,是一瓶润手霜的故事。冬天的喀什来得格外早,也非常冷,课间从室外做完操的孩子们,总会搓着冻红的手,无法专心上课。于是,她在课堂上给每个孩子的手上挤了一点润手霜,让他们把手擦暖了再上课。2021年冬天,她和孩子们一起用了30支润手霜。2022年春天,王老师带回300支润手霜到学校,分给孩子们。大家的手暖了,心也暖了。学生艾木然江用瓜子在硬纸板堆砌了“老师,谢谢您”几个字作为礼物回赠给王雁燕。“这是孩子用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做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已经融入他们了。”这段经历,她记忆犹新。

一封封书信间,王雁燕见证着粤疆两地的少年越走越近。驻伽师县工作队发起粤喀青少年“手拉手写书信”活动,让佛山、伽师两地学子互通书信。身为集邮爱好者的王雁燕到邮局,给佛山学生的回信盖上邮戳,带给伽师的孩子。“孩子们交往交流的意愿非常强烈。”她说,伽师的孩子很想当小导游,在信中邀请佛山学子到新疆看胡杨林、品尝香甜的新梅、瓜果,他们也很想去广东看看舞狮、功夫、赛龙舟等岭南文化。伽师在佛山的对口支援下,两地的交流愈加密切。王雁燕说,她想继续走进孩子们心里去,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记者】袁瀚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南方农村报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