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整治剑指非标 信托业或掀"洗牌风暴"

时间:2024-04-27 22:44:56来源:安徽气象影视网 作者:行业动态

  监管层针对影子银行的行整洗牌清理整顿已经势在必行,一些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治剑指非此番整顿清理目标剑指非标资金池业务,标信受影响最大的托业应为信托公司。

  根据目前媒体报道的或掀信息,监管层欲推动信托公司业务模式转型,风暴回归信托主业,行整洗牌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贷类业务,治剑指非信托公司不得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标信业务,建立完善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托业探索信托受益权流转。或掀

  虽然早有“预感”,风暴但不少信托业人士对于监管层的行整洗牌“铁腕”仍深感错愕。信托业人士预期,治剑指非对于业务收入中有一大半都来自于非标业务的标信信托公司来说,此番影子银行清理将带来巨大冲击。权威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此番高层整顿影子银行“心意已决”,接下来各相关监管部门将出台进一步的细则,届时“洗牌风暴”将全速来袭,最受伤的信托行业将“刮骨疗伤”。

  非标资金池遭禁 乱了大型信托公司“五年规划”

  “真是疯了,我刚刚做的五年规划,大力发展非标业务是未来五年的重点,现在整个规划都乱了,我看很多人都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胡鑫就职于排名前列的大型信托公司,他所带领的团队主攻房地产信托业务,2013年是公司的“创收大户”,而他们所做的项目几乎都是非标业务。

  胡鑫透露,他所在的这家大型信托公司超过60%的业务收入都来自于非标业务收入。“实际上,整个行业都是这么个情况,虽然非标业务在公司资产规模中的占比不大,但是贡献利润是最大的。”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达到10.13万亿元,一跃坐上金融行业的“第二把交椅”。不少信托业内人士感叹,监管层此番针对信托的“铁腕”整顿,源于“树大招风”。“不得不承认,2013年全行业扩张得太快、太疯狂了。不少信托公司玩起‘高杠杆’游戏得心应手,但也埋下了潜在风险。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在1月6日的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银监会明确要求信托业务,要回归信托主业,运用净资本管理约束信贷类业务,不开展非标资金池业务,及时披露产品信息。

  中信建投分析师魏涛认为,此番清理措施或将影响信托资金池业务的规模和收益率水平。据介绍,资金池业务是指资金运用方式为组合投资的信托产品业务,其特点是资金没有固定投向,一般投向多个领域,由信托公司自主管理。为保证资金池产品的收益率,信托公司一般会按一定比例将资金分别投向流动性好、收益率较低的资产和流动性差、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其中流动性强但收益较低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债券等货币市场投资工具,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高的资产主要包括房地产、基础建设、股票、一年以上的信托或贷款产品等。“目前集合资金信托中,开放式产品每月存续规模预计在2000亿元以上,相对于信托公司自有资金而言,规模庞大。如信托资金池不能对接收益率较高的非标资产,必将拉低收益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减弱,从而影响资金池业务规模的发展。”

  在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姚江涛看来,尽管此番清理会对信托公司的业务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并非全面“封杀”非标业务,仅针对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业务。“我相信监管层的根本目的是非标业务能够规范发展,避免资金错配风险。业内评估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也就在2000亿元左右。”他说,未来信托公司开展非标业务,就需要做到资金和项目的一一对应,虽然这样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成本更高,但可以避免潜在风险。

  信托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信托公司资金池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托公司多次发行信托计划,然后投向单一项目,通过期限错配降低资金成本,形成多对一的形式。另一类是信托公司滚动发行信托计划,并设开放期,发行时不确定投资项目(后期投资多个项目或以组合方式投资),形成多对多形式。

  融资成本高企 警惕流动性风险

  最近几年信托行业的规模之所以能实现以“万亿级”为单位的增长,房地产和地方基础建设项目着实功不可没。因此,市场人士担心此番针对信托公司的整顿措施,会否导致部分地方平台项目的资金链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信托产品的到期兑付。

  对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看,清理整顿措施并不会直接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链问题。而一位信托项目经理更是直言,“即使某些项目受限于非标资金池的清理,公司也会想办法换个‘壳’把钱续上的。”

  不过,多位信托公司高管坦言,还是需要警惕局部地区或个别项目的流动性风险。实际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早在2013年就指出,一些地方通过信托、BT(建设-移交)和违规集资等方式变相融资现象突出。这些地方两年间新举借的债务中,采用这类方式融资2180.87亿元,占比16%,其中违规集资30.59亿元,融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信托业内人士透露,无论是信托公司的基础设施信托,还是券商或基金子公司投资于基础设施的类信托资产管理产品,的确成本都相对较高。“这类产品收益率大多在9%以上,加上各种发行费用,实际融资成本超过10%。而地方的大部分基建项目不仅投资期限长,即使有回报也很少,根本不足以在一两年内还本付息,到最后还是地方财政兜底。”

  信托面临生死劫 转型迫在眉睫

  或许对于清理造成的影响以及后续细则,仍有不少争议和猜测,但是对于未来几年信托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将趋缓,已成为业内共识。信托业内人士预计,2014年是信托行业转型和调整之年,目前信托业还是以类贷款业务为主,受券商、基金子公司等冲击较大,转型迫在眉睫。信托业在经过高速发展后,随着竞争的加剧、监管的加强和风险预期的加大,信托业必将逐步打破原来过度依赖类贷款的业务模式。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认为,“泛资产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托行业的制度红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趋势和经济下行周期,使私募融资市场呈现出需求递减、风险递增、竞争加剧的中长期趋势,由此也动摇了信托业私募融资信托经营模式的市场基础。”

  与此同时,信托行业的“洗牌”也是势在必行,行业机会也会进一步向资本金雄厚、主动管理能力强、品牌好、营销能力强的公司集中,公司差距拉大。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这不是谁死谁生的问题,主要就是有多大能力干多大的事儿。”而不少信托业内人士表示,“不排除个别信托公司最终被兼并收购,尤其是当公司完全没有办法兑付的时候,被收购或许并不是一件坏事,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此前某些信托公司出现兑付危机,引发了市场人士的关注,“大家看中的还是信托公司的牌照和平台,相比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金融牌照,信托公司牌照能做的事情更多、利润也更多。”

  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近期已明确信托行业未来发展的基调,其提出的“八大机制”中包括分类经营机制和资本约束机制。据悉,所谓分类经营机制,是指按照公司治理状况、风控水平、人才团队建设等情况对信托公司实行分级管理,并建立升降级制度。这意味着,信托公司未来将走上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家族信托、土地流转信托、消费信托、医养产业等创新信托产品在2013年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创新产品不断出现也为信托行业转型带来积极信号。多位信托公司高管认为,鉴于房地产相关业务是多年来信托业的主要业务领域,预计未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将成为信托公司的“必争之地”。

  而资本约束机制则是从防止风险的角度考虑,毕竟信托产品属于高风险的产品,如何在风险未暴露时解决负面问题,已成为监管部门未雨绸缪的规划。杨家才认为,“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生意。净资本管理就是这个原理,要做到每一项业务都要占用资本,当资本占用完了就不能再扩大生意规模,这是防止风险外溢的重要工具或手段,主要是解决单家机构经营失败之后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性。”而净资本管理主要应把握三个核心,即要有合理明晰的分类资本计量方法、要建立资本平仓制度、要有补仓制度等。另据媒体报道称,监管层酝酿规范金融交叉产品的业务合作行为,金融机构之间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和通道功能主体,并由风险承担主体的行业归口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切实落实风险防范责任。

  多数信托业内人士认为,“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和通道功能主体,对于各类金融机构是好事儿,对于投资者而言更是好事儿,免得出现风险以后更烦推诿责任。更为重要的是,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迅速扩大和传染。”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