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又增收,广东 “90后新农人”这样种田!

时间:2024-05-04 16:34:06来源:安徽气象影视网 作者:产品中心


众多身份和标签里,动东后沈燕芬最看重自己“90后新农人”的周边增产种田称呼,这是农户她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点:2020年2月,她辞去了深圳一家公司项目主管的又增职位,回到家乡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收广接手父亲经营了11年的新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人样领域。

在有着“广东第一田”美誉的动东后江门台山市都斛镇,同属“90后新农人”的周边增产种田李锐锋借助智慧农业物联网观察水稻长势,2018年从父亲李胜业手中接过连片的农户农田后,他慢慢走出了一条农业信息化、又增数字化、收广智能化之路。新农

两个“90后”农二代返乡,人样希望用新科技和新思维改变传统的动东后小农生产方式。沈燕芬探索高效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引用先进的种植技术,致力于规模化生产;李锐锋引入智慧农业,实现高效的现代化种粮模式。

积极的改变因“用新”和“用心”而发生。沈燕芬带领团队复耕3000余亩撂荒地,带动了周边4个村庄村民年增收超百万元;李锐锋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植水稻,提供生产托管服务,助力农户增收致富。从门外汉到种田行家,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农二代返乡,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今年,沈燕芬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3月11日那天,她站在人民大会堂前,手持代表证,拍下了一张照片。全国两会期间,沈燕芬就农机手的技能培训、职称评定和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然而,就在三年前,她还是农机操作与服务的门外汉。

沈燕芬

在父亲沈灿星向沈燕芬提出回乡接手农机合作社的请求前,她对农业既无太多兴趣也没充分了解。2020年2月之前,她的人生轨迹是:走出村庄,到深圳读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打拼后,过得自在自足。当父亲打电话让沈燕芬回去时,她调侃道:“那你给我多少工资呢?”沈灿星没有回话。

沈灿星在田里劳作了大半辈子,是村子里最早使用农机耕作的农户之一。2009年2月,他牵头成立广州市增城石乡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是广州市增城区最早一批经营农机耕种服务的主体之一。经年累月的田间劳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但沈灿星还是不愿退出农机服务行业。这些年,种地效益低,劳动力外流多,一些土地闲置撂荒,他看到就觉得惋惜。

2020年,沈燕芬回到家乡,接手农机合作社。一来她不希望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父亲,忍着病痛继续在田里劳作,二来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生产托管政策持续利好。沈燕芬认为,这或许是农机合作社以及自己人生的新机遇。

被政策鼓舞的还有李锐锋,这个土生土长的都斛小伙2018年返乡,接下父亲经营了20多年的稻田,参与了“信息直通车”“农村青年种养技能培训”等项目。接管数千亩农田后,他谋划着把互联网思维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和销售全过程。

年轻人返村从事农业生产,时常会引起一些争议与质疑,沈燕芬也不例外,有人不解受过高等教育后回村是不是人才浪费?但沈燕芬觉得,“新农人”应该有知识、懂市场、懂政策,现代农业不能再走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


沈燕芬姐弟五人都投入农业生产托管,她成立的广州市首家农机联合社带动周边4个村庄村民年增收超120万元。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沈燕芬将此观点进一步转化为建议:加快探索职称评定与人才培养使用有效衔接,如农机一线操作员的等级技能划分、评定、技术培训等晋升机制、渠道,“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这个领域的希望”。

返乡之后,沈燕芬和父亲挤在一个小驾驶舱里,跟着学习操作农机,她靠在椅背上观察和记录,一两个小时过去,腿往往变得酸麻。几个月过去,她熟悉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大中型农业机械的操作,成了增城区首批持证上岗的女农机手。

引进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智慧化

回来之后,沈燕芬想要做的不只是“接手”,更想推动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三年,她逐渐发现传统农机合作社存在明显的弊端,比如服务项目单一、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如何将分散的农机聚合成一支有力的“正规军”,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以及应对集中的农忙季,是她不断在探索的问题。

2021年,沈燕芬带领广州石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石乡农机”)联动周边村镇的4家农机合作社,成立了广州市首家农机联合社——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农机合作社,星级农机联合社不止步于单一的农机服务,更提供种植指导、农机调度、物资采购等多项服务,延伸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链。

沈燕芬认为,新的技术和生产工具能够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石乡农机在配置传统农机具的基础上,引入了精量穴旱直播机、植保无人机等最新设备,机械化推广开来,农户种植的农田也规模化起来,“因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他们自己一个人能干的面积就大了很多”。

李锐锋也相信,凭借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数据,通过分析水稻虫害动态监测数据,可以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在虫害高发期之前,早做预防,在提高防治效率的同时,降低投入成本。

李锐锋正式入门智慧农业还是在2020年。那一年,一家农业服务公司在都斛镇台山中国农业公园“禾海稻浪”水稻田文化主题园内,建立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李锐锋发现,通过在田间安装的感知设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对植物、昆虫动态的远程实时监控,对田间苗情、病虫害发生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储存,并自动上传至智慧农林物联网平台。


“90后新农人”李锐锋返乡,希望用新科技和新思维改变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


石乡农机不只更新机器,也不断吸纳“新农人”,培育年轻的农机手团队。在现有的32名员工里,9人是“90后”,担任起农机手、植保机飞行员、田间经理人等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员工里有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2名,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1名,广东省机收减损能手1名,先进的发展经验甚至为联合社吸引来了省外的学徒。

目前,星级联合社提供的农机服务已经覆盖农业生产从耕到收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并先后获评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

2022年,石乡农机遴选为“增城区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的承接主体,负责区运营中心的总体运营,其目的包括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以及精准匹配,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机服务、农业技术咨询、农资统购、作物统销等一站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效益初显现,带动周边村民年增收超百万

在“丝苗米之乡”增城,农村劳动力也呈现出外流的趋势,而普通农户的田地面积小,种植成本高但效益低,一些田地被闲置,杂草丛生。近年来,广东近年来也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并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托管项目,沈燕芬返乡之后也盘算着“三年复耕管理计划”。

土地复耕并不容易,平整地块、规划水路、接通电路,每项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不过,星级联合社自成立至今已经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农业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5家发展到8家,服务农户超4000户,一年服务面积超10万亩,带领团队复耕3000余亩撂荒地,带动周边4个村庄村民年增收超120万元。

撂荒地复耕之后,流转给种植大户,被“唤醒”的土地给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沈燕芬也将一些低质低效地成规模承包,根据土地的质量,农户每亩能够收到500-1000元不等的年租。渐渐地,一些农户主动找到合作社,希望将自家闲置的土地流转出去。农户把土地托管之后,还可以加入合作社工作,多一份收入。

托管服务推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户转型种植大户提供了收益上的保证。“通过我们的托管服务,原本只有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户成为种植一两百亩田的大户,整体的年收入提高到几万元”,沈燕芬说,现在很多农户不愿意耕田,一些有能力或有情怀的人将撂荒地承包之后,联合社提供的托管服务能够提高效益。

无人植保机、精量穴旱直播机等高新农机具的使用也能有效降低种植成本。沈燕芬告诉记者,在一些田地采用旱直播技术插秧,为农户节省了育秧环节,仅此每亩就至少节省100元的开销;高效率的无人机设备也能起到相似的效果,对农户而言,它使用方便,打药均匀,一天能完成数百亩的打药任务,节省了人工成本。

“飞防、插秧、收割这三个环节平均能为农户一亩节省50元的成本”,李锐锋称,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能够降低成本。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和智慧化大大解放了劳动力,老一辈农人李胜业对此颇为得意。

这些变化为农户带来直接的利好,李胜业也称,“现在很多田地承包出去,租金也水涨船高,三年前平均一亩600多元,现在800元甚至1000元”。看到年轻一辈在农田中引进新技术,通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带动农户增产又增收,李胜业感到很欣慰,“现代农业需要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注入新活力”。


【来源】南方农村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