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水稻集中育秧,广东举行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培训

时间:2024-04-28 23:47:34来源:安徽气象影视网 作者:新闻中心

科技赋能水稻集中育秧,科技广东举行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培训_南方+_南方plus

自动上土、精准播种、现代水量把控、农业温光严格,培训从化区现代化智能水稻育秧中心的科技流水线上不断输出等待催芽的育苗盘,从该中心培育出来已定植的水稻设施秧苗也在基地里茁壮生长,呈现喜人长势。集中举行建设育秧有“神器”,育秧水稻生产全程托管?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如何进行?集中育秧设施如何发挥优势?

8月24日,广东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培训班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了讨论。现代本次培训班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办,南方农村报社承办。行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种植户代表等参加培训班。

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培训班举办

全省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培训班举办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受访者供图

集中育秧节本增效

品种是最关键一步

在广州从化区大旺莱农机合作社的育秧工厂里,晚稻育秧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走进育秧大棚,水稻育秧流水线机器正在灵活有序运转。一颗颗小小的种子被轻轻抓起,精准放进装有营养土的育苗盘里,再路过一道水帘、经过一层覆土,成排的育苗盘就被工人叠放安置在催芽室内,静待萌芽。

大旺莱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正在讲解集中育秧流水线

大旺莱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正在讲解集中育秧流水线

推广集中育秧是保早稻面积、促进双季稻发展的一个关键措施,通过标准化技术管理既能培育出适合机插的壮苗,又能节约成本。“水稻集中育秧有利于抢农时、育壮秧、防灾害、降成本、增产量。”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蔡立表示。

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蔡立作开班前讲话

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蔡立作开班前讲话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主任张彬介绍,品种选择是育秧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秧苗生长整齐、分布均匀、个体健壮、无病虫、根系盘结紧密,提起不散。他推荐了合丰丝苗、泰优208等7个经团队实验研究后确定可选的适宜品种。

张彬重点介绍了育好秧的技术要点:首先做好育秧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育秧设施包括粉土机、育秧流水线、大等的检查工作,在播种时,要做足晒种、消毒、浸种准备工作,按照标准化的播种线播种,按标准堆叠暗出苗,秧苗期要根据秧盘盘土的颜色进行补水,在适宜的时候进行补光。其次是做好病害防控工作,要根据苗情早施“断奶肥”,增强秧苗抵抗力。最后在起秧运秧时要避免烈日晒伤秧苗,小心卷秧,以防止损坏秧针。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主任张彬围绕水稻集中育秧要点作专家培训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新技术研究室主任张彬围绕水稻集中育秧要点作专家培训

受访者供图

建设集中育秧设施

提高机械化育秧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集中育秧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械设施。”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主任刘霓红说,2022年全省水稻机械化育秧占比只有1.3%,我省机插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整个育秧环节,没有一些合适的秧苗去提供给插秧机,集中育供秧能力严重不足,亟待提高。

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对机插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刘霓红介绍,育秧设施建设包含播种出苗车间,育秧温室大棚,育秧设施设备三部分。其中,播种出苗车间一般所需轻钢结构厂房或各类温室设施,育秧温室大棚主要包括连栋温室、塑料大棚等温室设施。育秧设施设备则是包括育种前准备所需的脱芒机、催芽机、筛土机,育苗时所需的供盘机、叠盘机、上土机、催芽设备以及输送环节所需的各种传送带等。并且清晰给出了不同种设施的外观、布局以及建设标准。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主任刘霓红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专家指导

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主任刘霓红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作专家指导

“集中育秧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大型化、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刘霓红强调,水稻集中育秧的实施方案也有多种,各地要针对所处区域、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产模式。根据产能的不同,可选择多种集中育秧设施模式,包括轻钢结构厂房/连栋薄膜温室+塑料大棚育苗/露地秧田育苗四种组合模式。

受访者供图

加强水肥管理

提高水稻产量

优种壮秧为水稻的生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水稻想要获得高产,随后的水肥管理尤为重要。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梁开明表示,水稻属于高耗水作物,水稻常见问题就是施肥多,无效分蘖多,成熟率低。

梁开明和团队成员创造性地研究出了水肥耦合优化技术,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用经济、可操作的方式达到水稻高产高效与绿色低碳的协同进行,操作要点主要分为水、肥两部分。

“此技术的关键首先是要减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梁开明说,水稻绿色高效施肥技术的核心技术在于“三控制”,即控肥、控苗、控病虫,精准指导施肥时间和N、P、K的配比,将氮肥的施用延后至后移至抽穗时期施用,可使得水稻穗大粒多还抗倒。

另一个核心技术为干湿交替节水灌溉技术,团队研究出一个特殊的田间水分衡量装置,即用长20-25公分,内径20公分左右的PVC管划上刻度和分界线,在水稻移栽后垂直插入土中稻田合适位置,上下分界线与地面平齐掏空管内泥土。若水管内有水,则表明稻田不需灌溉,反之则有干旱风险。

此外,还要注意的水稻秧苗的栽插密度不能过稀;前期禾苗长势不好不要着急,“三控”技术实施正当时;根据土壤情况,调整肥料施用方案。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插秧前2-3天,打好“送嫁药”。“三控”技术实施后,病虫害发生一般较少,可降低农药施用。另一方面可减少水稻前期的无效分蘖,提高抗倒伏能力。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梁开明围绕水稻高效绿色种植技术作专家培训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理生态研究室主任梁开明围绕水稻高效绿色种植技术作专家培训

经过实验论证,团队制定了合理的标准,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通过管内水层高度,使得水稻生长达到理想生长状态。通过这种交替间歇性灌溉,不仅不影响水稻的产量,还能提高土壤含氧量、减少甲烷排放、节约水资源。

 【记者】见习记者 王惠

【来源】南方农村报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